摘要
程颢在《识仁篇》中所拈出的"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不仅仅只是一种境界的体现,更是有具体的道德实践工夫指导意义,体认此理,通过"诚敬"的工夫守之即可。"诚敬"与"识仁"都是天理的自然流行,二者是互相发明的。一个人能体认此理,就能打破"己"与"物"的对立,不必刻意"防检""求索",从而回归正确的求仁之路。朱熹则认为程颢此言"说的太高""学者难入",后学缺乏"着实工夫"便容易滑入禅学等流弊。在朱子看来,"仁"是"天地所以生物之心",是生生不息、无所不在的。因此,在具体的工夫实践上,一个人必就其视听言动处做"克己复礼"的工夫来复归"天理",在"格物"的过程中被不断推致。这样的工夫实践就避免了"含糊",起到了应有的"警切"作用。总之,朱熹与程颢对于"仁"的理解实是源于不同的哲学系统,在"求仁之学"上,存在工夫路径的不同,但无优劣高下之分。
-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