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份红萍种质资源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比较及饲用价值评价

作者:李忠义; 蒋云伟; 应朝阳; 曹卫东; 周国朋; 黄丽秀; 韦彩会; 唐红琴; 董文斌; 蒙炎成; 何铁光*
来源:西南农业学报, 2020, 33(12): 2948-2954.
DOI:10.16213/j.cnki.scjas.2020.12.038

摘要

【目的】比较不同红萍种质资源在广西桂林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评价其饲用价值,为红萍的养分管理和生产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露天土壤水培养条件下,检测细绿萍(Azolla filiculoides Lam)、卡州萍(A.caroliniana Willd)、覆瓦状萍[A.imbricate(Roxb.) Nakais]、羽叶萍(A.pinnata R. Brown)、杂交萍(Hybrid Azolla)、回交萍2(Backcrossed Azolla. MH2)和回交萍3(Backcrossed Azolla. MH3)等7份红萍种质资源的养分含量和营养指标,分析其碳(C)、氮(N)、磷(P)和钾(K)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并通过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其饲用价值。【结果】覆瓦状萍的鲜生物量和繁殖系数最高,分别为1.69 kg/m2和0.77 kg/d/小区;细绿萍、卡州萍、覆瓦状萍、杂交萍、回交萍2和回交萍3的N、P和K三要素总分达一级有机肥标准,羽叶萍的N、P和K三要素总分达二级有机肥标准;7份红萍种质的N/P(3.80~5.46)均较低,说明N是红萍生长的限制因子;各种质的饲用价值排序为杂交萍>卡州萍>细绿萍>回交萍3>回交萍2>覆瓦状萍>羽叶萍。【结论】在广西桂林地区露天土壤水培养条件下,N是红萍生长的限制因子;7份红萍种质资源作为绿肥均具有较高的潜在应用价值,其中覆瓦状萍的鲜生物量和繁殖系数最高,生长适应性最强,杂交萍的饲用价值最高,该2份种质资源更适宜在桂北地区的稻—萍—鱼/鸭农业生态模式中推广应用。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