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比较射频火针与光动力疗法治疗面部中重度痤疮炎性皮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2月至2022年7月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收治的60例面部中重度痤疮患者, 其中30例接受了射频火针治疗, 30例接受了光动力治疗, 两组年龄、性别分布、痤疮严重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射频火针组采用射频火针治疗, 每4周治疗1次, 共2次;光动力组采用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 每2周治疗1次, 共3次;两组均口服多西环素治疗8周。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的疗效、疼痛度及不良反应。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两独立样本t检验及Mann-WhitneyU检验。结果治疗8周后, 射频火针组有效率(93.33%, 28/30)与光动力组(86.67%, 25/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74, P = 0.389)。射频火针组疼痛度评分(4.80 ± 2.08)与光动力组(4.13 ± 1.8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32, P = 0.194), 两组疼痛程度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Z = -1.13, P = 0.260)。射频火针组出现灼烧感3例(10.00%), 肿胀疼痛4例(13.33%), 红斑2例(6.67%), 干燥脱屑2例(6.67%), 未见反应性痤疮和色素沉着;光动力组出现灼烧感10例(33.33%), 肿胀疼痛9例(30.00%), 红斑8例(26.67%), 反应性痤疮11例(36.67%), 色素沉着2例(6.67%), 干燥脱屑11例(36.67%)。射频火针组灼烧感、红斑、反应性痤疮、干燥脱屑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光动力组(χ2 = 4.81、4.32、13.47、7.95, 均P < 0.05);两组间肿胀疼痛、色素沉着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2.46、2.07, 均P > 0.05)。结论射频火针治疗面部中重度痤疮的疗效与光动力疗法相比同样显著, 且安全性更高, 可为临床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