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AVA)模式对神经重症脑血管病机械通气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应用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 选择2020年12月至2022年5月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SICU)收治的需要进行有创机械通气的54例脑血管病患者, 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字生成器分配至NAVA组和压力支持通气(PSV)组, 每组27例。两组患者通气时间均≥72 h。记录两组患者基础临床资料;观察两组患者入组后28 d无机械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入组后90 d生存率、NS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NSICU病死率、住院病死率、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机械通气相关并发症及呼吸力学指标、动脉血气、生命体征和膈肌功能指标变化。结果 NAVA组患者入组后28 d无机械通气时间较PSV组显著延长〔d:22(15, 26)比6(0, 23), P<0.05〕;但两组总机械通气时间、入组后90 d生存率、NS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NSICU病死率、住院病死率、GOS评分、机械通气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呼吸力学参数方面, NAVA组患者入组后机械通气3 d时呼出潮气量(VTe)较1 d、2 d显著降低, 且显著低于PSV组〔mL:411.0(385.2, 492.6)比489.0(451.8, 529.4), P<0.01〕;同时NAVA组2 d、3 d时分钟通气量(MV)均显著高于1 d, 且2 d时显著高于PSV组〔L/min:9.8(8.4, 10.9)比7.8(6.5, 9.8), P<0.01〕, 而PSV组MV无显著变化。NAVA组1 d时气道峰压(Ppeak)和平均气道压(Pmean)均显著低于PSV组〔Ppeak(cmH2O, 1 cmH2O≈0.098 kPa):14.0(12.2, 17.0)比16.6(15.0, 17.4), Pmean (cmH2O):7.0(6.2, 7.9)比8.0(7.0, 8.2), 均P<0.05〕;但两组2 d、3 d时Ppeak和Pmea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动脉血气方面, 两组pH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但随着机械通气时间延长, 两组患者3 d时pH值均明显高于1 d。NAVA组1 d时动脉血氧分压(PaO2)显著低于PSV组〔mmHg(1 mmHg≈0.133 kPa):122.01±37.77比144.10±40.39, P<0.05〕, 但两组2 d、3 d时Pa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氧合指数(PaO2/FiO2)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在生命体征方面, NAVA组1、2、3 d时呼吸频率(RR)均显著高于PSV组〔次/min:1 d为19.2(16.0, 25.2)比15.0(14.4, 17.0), 2 d为21.4(16.4, 26.0)比15.8(14.0, 18.6), 3 d为20.6(17.0, 23.0)比16.7(15.0, 19.0), 均P<0.01〕。在膈肌功能方面, NAVA组3 d时吸气末膈肌厚度(DTei)显著高于PSV组〔cm:0.26(0.22, 0.29)比0.22(0.19, 0.26), P<0.05〕;两组呼气末膈肌厚度(DTe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NAVA组2 d、3 d时膈肌增厚分数(DTF)均显著高于PSV组〔2 d:(35.18±12.09)%比(26.88±8.33)%, 3 d:(35.54±13.40)%比(24.39±9.16)%, 均P<0.05〕。结论 NAVA模式可安全地应用于神经重症脑血管病患者, 能够延长无机械通气支持时间, 使患者获得更优的肺保护性通气, 同时在避免呼吸机相关性膈肌功能障碍、改善膈肌功能方面也具有一定优势。
-
单位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