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念珠菌口腔黏膜感染小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估

作者:李成蹊; 郑林霞; 左露露; 黄云生; 陈圣琰; 魏昕
来源:口腔医学, 2018, 38(05): 394-398.
DOI:10.13591/j.cnki.kqyx.2018.05.003

摘要

目的建立白念珠菌口腔黏膜感染ICR小鼠模型,动态观察口腔黏膜及相应的全身感染情况,并对变化情况进行初步分析。方法将白念珠菌接种于免疫功能低下小鼠口腔,采用肉眼观察口腔舌背病损改变、口腔内白念珠菌菌量检测、组织病理学等方法评估口腔内黏膜感染情况,检测体重、载菌量(肾、肝、下降结肠内粪便)评估全身感染情况。观察1周,并记录数据。空白对照组为接种生理盐水的免疫功能低下组。结果 (1)小鼠接种白念珠菌后第1天口腔白念珠菌菌量较低,随后迅速增长,37 d内趋于稳定,稳定于106107CFU/mL。同时口腔舌背病损也出现类似趋势,第1天未见明显伪膜,37 d内可见舌背伪膜存在。(2)病理切片PAS染色显示接种后35 d内白念珠菌形成菌丝侵入并破坏上皮,到接种第7天时,黏膜上皮多见酵母细胞。(3)小鼠接种白念珠菌后体重逐渐下降。粪便载菌量逐渐上升,第5天达到最大,但肾、肝无白念珠菌感染。空白组未见白念珠菌感染。结论通过在ICR小鼠口腔内接种白念珠菌可以建立白念珠菌口腔黏膜感染动物模型。接种后白念珠菌感染程度在1周内存在变化。动物实验应根据感染状况选择合适的研究时段。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