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台湾现代诗诗人郑愁予在诗中写道"如雾起时,敲叮叮的耳环在浓密的发丛找航路……"跨越香港、台湾和美国三地的华人女作家钟玲以《雾在登山》为名出版诗集;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双城记》中写道"变成了浓雾的细雨将五十尺以外的景物都包上了模糊昏晕的外壳"……不言而喻,雾意象总能得到文人的青睐,舒巷城也不例外。雾意象的应用与雾自身的属性是否有关系呢?舒巷城自身的人生经历与雾意象的运用又是否有关系呢?舒巷城又是如何运用这一意象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