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阅读王明洲与张谊生老师合写的文章《浅议语法化的若干机制》时,我们发现"往往"的释义应是时间域范畴,而非"空间域"。蒋绍愚先生的著作《近代汉语研究概要》(2017修订版)中,"乞"在某个阶段分析为"遭受"义和"被动"义皆可的例子还有待探寻,蒋先生或者我们后来人若能够找到"乞"可以重新分析的例子,则"乞"的"被动"义来自"遭受"义的观点就会彻底站住脚。孔子的弟子"原宪"字"子思",探其原因,关键在于解释"宪"与"思"同为心部,古为同义或者近义。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