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17年深圳市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流行特征及病原学分析

作者:李媛; 张振; 路滟; 谢旭; 廖玉学; 熊华威; 吕秋莹; 梅树江*
来源:热带医学杂志, 2019, 19(05): 660-663.
DOI:10.3969/j.issn.1672-3619.2019.05.032

摘要

目的掌握深圳市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特征及病原学结果,为聚集性疫情高发场所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2005-2017年深圳市报告的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进行统计分析,探讨疫情发生特征及防控措施。结果 2005-2017年深圳市共报告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889起,发病4 914例,罹患率为6.64%。疫情总体呈上升趋势(趋势线分析R2=0.655 6),但每起疫情的平均发病数呈下降趋势(趋势线分析R2=0.715 6)。疫情高发季节为4-6月和9-10月,共报告698起疫情,占疫情总数的78.52%。全市各区均有疫情报告,报告疫情起数居前三位的区包括南山区、龙岗区和罗湖区,共报告560起,占全市疫情总数的62.99%。幼儿园是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的主要发生单位,共报告829起,占疫情总数的93.25%。共对752起疫情进行了采样及检测工作,其中,其他肠道病毒阳性占31.25%,EV71阳性占28.59%,CA16阳性占27.79%。近年其他肠道病毒构成比不断上升并成为优势毒株。在疫情报告及时性方面,疫情发生时间-报告时间间隔最长39 d,最短在疫情发生当天即上报,中位数为4 d,平均报告时间间隔为4.72 d。在疫情发生后5 d内报告的疫情共546起,占61.42%。结论幼儿园是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的重点防控场所,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是防控的关键。做好学校、托幼机构的手足口病聚集性暴发疫情控制工作,也有利于控制手足口病在社区中的暴发与流行。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