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磁共振DWI监测肿瘤血管靶向治疗后动态变化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新西兰大白兔15只建立兔肌肉VX2肿瘤模型(共30个肿瘤)。分别于肿瘤血管靶向治疗(CA-4-P,20 mg/kg体质量)前及治疗后1、4、8、12天进行常规、增强MRI及DWI,比较相邻时间点肿瘤整体、肿瘤中心、周边及肌肉组织的ADC值动态变化,并与病理表现进行对照。结果肿瘤血管靶向治疗前(MR基线扫描),肿瘤整体、肿瘤中心、周边及肌肉组织的ADC值分别为(1.33±0.16)×10-3mm2/s、(1.30±0.23)×10-3mm2/s、(1.19±0.31)×10-3mm2/s及(1.66±0.13)×10-3mm2/s;镜下见肿瘤细胞生长旺盛。治疗后1天,肿瘤中心ADC值较MR基线扫描减低(P<0.05);镜下见肿瘤细胞肿胀,排列松散,靠近肿瘤中心处可见肿瘤细胞破裂、核固缩。治疗后4天,肿瘤整体、肿瘤中心及周边ADC值较治疗后1天增高(P均<0.05);镜下可见大范围肿瘤坏死。治疗后8天,肿瘤中心ADC值较治疗后4天增高(P<0.05);镜下见肿瘤中心坏死更加彻底。治疗后12天,肿瘤整体及肿瘤周边ADC值较治疗后8天减低(P均<0.05);镜下可见肿瘤周边新生的肿瘤组织。结论 DWI能准确反映兔肌肉VX2肿瘤模型CA-4-P给药后肿瘤组织的动态变化,可作为理想的肿瘤血管靶向治疗监测和疗效评价手段。
-
单位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