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乾隆五十六年,程甲本的刊行标志着“红楼画”的诞生,自此开启了《红楼梦》的图像传播时代,迄今已230周年。红楼画暗含画家对文本的理解与诠释,构成了艺术再生产活动,其间包括选择、接受、阐释、误读、重构的过程。本文从“木石前盟”插图是否成立、宝钗的金锁戴在哪里、妙玉的装束是否合乎身份三个最具代表性的个案问题入手,以画作的文本语境、图题语境、历史语境作为评判标准,考察红楼画对原著的普遍“误读”与“重构”现象及其深层次的不同形成原因。
-
单位中央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