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分析Ⅱ型布加综合征(BCS)血栓形成影响因素及介入治疗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20年1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资阳医院诊断并成功接受介入治疗的Ⅱ型BCS患者106例,其中男66例、女40例,年龄(45.4±10.4)岁;BCS治疗包括经导管尿激酶溶栓术、球囊扩张术或支架置入术,根据是否合并血栓进行分组。对纳入病例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定期随访并作介入治疗前后疗效评价。结果 106例Ⅱ型BCS患者中合并血栓17例(血栓组)、未合并血栓89例(非血栓组)。血栓组年龄[50(43,67)岁]显著高于非血栓组[44(37,62)岁,P<0.05];血栓组腹胀、腹水为10例(58.8%)、9例(52.9%),分别显著高于非血栓组[29例(32.6%)、21例(23.6%),P<0.05];血栓组WBC、ALT、AST、TBil、Alb、PTA及纤维蛋白原为5.7(4.4,7.1)×109/L、77(52,146)U/L、74(60,135)U/L、36.4(23.4,78.6)μmol/L、34(28,37)g/L、66(63,70)%及5.2(3.4,7.0)g/L,分别与非血栓组[4.3(3.0,6.5)×109/L、24(15,80)U/L、31(18,76)U/L、25.2(16.8,44.0)μmol/L、39(35,46)g/L、75(70,78)%及2.9(2.6,6.0)g/L]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组[7.3(6.0,9.2)分]Child-Pugh评分显著高于非血栓组[6.4(4.8,7.0)分,P<0.05]。将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各项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WBC、TBil及Alb是Ⅱ型BCS合并血栓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17例合并血栓Ⅱ型BCS患者中血栓完全、部分溶解14例、3例,IVC血流通畅。IVC-右心房压差由术前[19(14,27)cmH2O]显著下降至术后[5(3,8)cmH2O,P<0.05]。随访1~40个月,死亡1例、IVC再狭窄2例,经再次球囊扩张治疗成功。结论 年龄、WBC、TBil是Ⅱ型BCS患者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而Alb为保护性因素。介入治疗Ⅱ型BCS合并血栓形成复发率低,远期治疗疗效满意。

  • 单位
    乐至县人民医院;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