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和喂养方式下婴儿生后6周肠道菌群的分布特征。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9月于我院妇产科出生的6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 根据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42例, 剖宫产组18例;根据喂养方式分为纯母乳喂养组40例, 混合喂养组20例。收集婴儿生后6周粪便标本, 利用Illumina Hiseq 2500平台针对细菌16S rRNA的V3-V4可变区进行DNA测序, 将所测得的序列与SILVA数据库比对分析后, 对物种分类信息进行注释, 最后利用QIIME软件对样本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U检验。结果 (1)60例粪便标本中共发现8个菌门, 146个菌属, 门水平上以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为优势菌;平均相对丰度前8位的属分别是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梭菌属(Clostridium)、克雷伯杆菌属(Klebsiella)、拟杆菌属(Bacteroides)、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志贺杆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韦荣菌属(Veillonella)、普拉梭菌属(Faecalibacterium)。(2)在门水平上, 剖宫产组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阴道分娩组较明显升高(0.56±0.10与0.42±0.20, t=2.94), 而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明显降低[分别为0.04 (0.01~0.11)与0.20 (0.05~0.36), U=223;0.05 (0.01~0.23)与0.09 (0.02~0.29), U=315, P值均<0.05];纯母乳喂养组和混合喂养组4个优势菌门的相对丰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属水平上, 剖宫产组双歧杆菌属的相对丰度较阴道分娩组明显降低[0.01(0.00~0.07)与0.19(0.02~0.36), U=210, P<0.01];同样, 纯母乳喂养组和混合喂养组8个优势菌属的相对丰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剖宫产组婴儿肠道菌群多样性分析中的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显著高于阴道分娩组婴儿[分别为5.48±1.19与4.26 (3.61~5.52), U=227;0.94(0.92~0.97)与0.86±0.08, U=194, P值均<0.05];而2组操作分类单位(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 OTU)数目和Chao1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纯母乳喂养组和混合喂养组的OTU数目、Chao1指数、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生命早期是婴儿肠道菌群建立的关键时期。不同分娩方式下的婴儿生后6周肠道菌群的构成和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 而不同喂养方式下的婴儿肠道菌群差异不显著。
-
单位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