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分析并比较不同浓度枸橼酸钠抗凝剂应用于日间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DCRRT)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在长征医院南京分院及南京江北人民医院收治的43例因活动性出血或伴有出血倾向以不同浓度枸橼酸钠体外抗凝性DCRRT治疗的ESRD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A组(21例, 以4%浓度枸橼酸钠体外抗凝)及B组(22例, 以30%浓度枸橼酸钠体外抗凝)。两组均选用不含碱基置换液行日间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A组外周静脉补充碱基, B组不额外补充碱基。监测并计算两组的外周血生化指标[血肌酐(Scr)、谷丙转氨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pH值、Na+、外周Ca2+、滤器后Ca2+、HCO3-]、动脉血气[碱剩余(BE)]、凝血指标[活化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APTT)]变化, 同时监测并计算A、B两组治疗同时间段的入液量及超滤量。结果两组均完成12 h的DCRRT治疗模式, 患者治疗期间无口唇麻木、低钙抽搐等临床不适症状。两组治疗前及治疗4、8、12 h时的各项血生化指标、动脉血气、凝血指标比较, 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12 h时的Na+浓度均高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4、8、12 h的滤器后Ca2+均低于治疗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12 h后的pH值、BE及HCO3-均高于治疗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8、12 h后的血Scr均低于治疗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的其他指标(包括外周Ca2+、APTT、ALT、TB)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同时间段的入液量及超滤量比较, B组显著低于A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两种不同浓度枸橼酸钠应用于DCRRT均是安全有效的抗凝方式, 高浓度枸橼酸钠抗凝操作较低浓度简便实用, 易于临床推广。
-
单位上海长征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