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分析强迫症患者的临床特征、预后转归及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神医学科就诊的强迫症患者153例为研究对象。患者病程发展4 a后进行随访,并采用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收集强迫症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过程、预后转归、病程特点等;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Yale-Brown强迫量表(Y-BOCS)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并根据Y-BOCS的2个分量表Yale-Brown强迫思维量表(Y-BOS)、Yale-Brown强迫动作量表(Y-BCS)评分将患者分为强迫思维组(n=37)、强迫动作组(n=14)和混合组(n=66),根据Y-BOCS评分降分率评估3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采用Spearman’s非参数相关、偏相关分析患者的疗效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分析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结果 153例患者中,117例(76. 47%)获得随访。男性患者的年龄小于女性患者(P <0. 05),男性和女性患者婚姻状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男性患者发病年龄早于女性患者(P <0. 01)。117例患者中71例(60. 7%)患者发病前有一定社会心理因素,46例(39. 3%)患者发病前无明显诱因;持续治疗者50例(42. 7%),间断治疗者65例(55. 6%),2例(1. 7%)未进行过任何治疗。男性和女性患者延迟治疗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强迫思维组、强迫动作组、混合组患者年龄分布、教育年限、延迟治疗时间、病程、性别、婚姻、诱因、治疗方法、治疗形式、HAMA、HAMD评分及临床疗效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强迫思维组患者平均发病年龄早于强迫动作组和混合组(P <0. 01),强迫动作组和混合组患者发病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3组患者病程形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强迫动作组、混合组患者Y-BOCS评分高于强迫思维组(P <0. 05),强迫动作组和混合组患者Y-BO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117例患者中治疗显效49例(41. 9%),有效39例(33. 3%),无效29例(24. 8%)。强迫思维组、强迫动作组、混合组患者治疗显效率分别为51. 35%(19/37)、35. 71%(5/14)、37. 88%(25/66),3组患者治疗显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 938,P> 0. 05)。117例患者随访时HAMA、HAMD、Y-BOS、Y-BCS、Y-BOCS得分均显著低于入组时(P <0. 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临床疗效与患者性别、发病年龄、病程形式、临床分型、既往治疗方法和是否有诱发因素无关(P> 0. 05);与治疗延迟时间和病程呈显著负相关(r=-0. 239、-0. 284,P <0. 01);与HAMA、HAMD、Y-BOCS评分减分呈显著正相关(r=0. 367、0. 357、0. 578,P <0. 01)。患者的年龄、教育年限、发病年龄、延迟治疗、病程、性别、婚姻状况、病前是否有诱发因素、治疗方法、治疗形式和临床分型与预后无关(P>0.05),HAMA、HAMD、Y-BOS、Y-BCS、Y-BOCS评分及病程形式与患者的预后有关(P <0.05)。结论强迫症多呈慢性波动病程或持续病程,治疗效果不理想,四分之一患者治疗困难或进行性恶化;且患者治疗依从性差,连续治疗1 a以上者不足50%,需进行全病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