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红外相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动物种群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和革新,特别是基于标记–重捕模型框架通过非损伤取样方式对物种数量和密度等种群参数的可靠估计,为保护濒危物种和评估保护成效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对于身体上具有独特天然标记的动物(如多数猫科动物),可依据红外相机拍摄身体上的独特斑点或条纹鉴别个体,再运用标记–重捕模型,估计动物种群数量、密度等参数。本文概述了标记–重捕模型的基本原理、特点以及国内外的应用,特别是近年来发展出的空间标记–重捕模型。总结了从相机布设到数据分析的具体流程、操作原则,并以青城山家猫为实例,展示了应用红外相机数据通过空间标记–重捕模型估计种群密度和数量的基本步骤。最后展望了该模型在种群动态、景观廊道设计、资源选择等方面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
单位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