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连续高质量结肠镜检查中大肠息肉漏诊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在对结肠镜检查的退镜时间、肠道准备情况和盲肠插管成功率进行限定的前提下,患者常规结肠镜检查后即进行第2次结肠镜检查,记录大肠息肉大小(直径)、部位、病理类型、息肉形态,统计2次检查结果,计算大肠息肉漏诊率,分析所得数据与相关因素之间关系。结果 164例大肠息肉患者行连续性结肠镜检查共发现462枚息肉,总漏诊率为17.7%,漏诊率与息肉大小(χ2=25.055,P<0.001)、部位(χ2=15.134,P=0.010)、息肉形态(χ2=22.901,P<0.001)有明显相关性。多因素统计分析显示,息肉大小是漏诊保护性因素,息肉越大,漏诊率越小,与直径≤5 mm相比较,610 mm(OR:0.38,95%CI:0.220.65)和>10 mm(OR:0.10,95%CI:0.020.43)的漏诊率显著降低;与直肠比较,乙状结肠、横结肠、升结肠漏诊率明显升高;无蒂息肉(OR:4.77,95%CI:2.349.72)的漏诊率显著高于有蒂息肉。而息肉的病理类型与漏诊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大肠息肉患者行连续性结肠镜检查时存在一定程度漏诊,漏诊与息肉大小、部位、形态有关,而与息肉病理类型无明显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