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通过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对36项降温方法的不同降温时机和降温部位进行定量合成与分析,为热环境下运动员降温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PRISMA声明控制研究过程,对国内外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定量合成、亚组分析、敏感分析等。结果:共纳入文献36篇,合并365名受试者;Meta分析结果发现混合降温(运动前与运动中)的合并效应量最大(SMD=1.28),其次为运动中降温(SMD=0.85)和运动前降温(SMD=0.51);躯干降温(SMD=1.45)>体内降温(SMD=0.75)>下肢降温(SMD=0.74)>颈部降温(SMD=0.44)>全身降温(SMD=0.42)>口腔降温(SMD=0.31)>手部降温(SMD=0.17)>面部降温(SMD=-0.54)。结论:在降温时机的选择方面,采取连续性降温措施更有利于运动员的运动表现,尤其是在运动中以及间歇期间采取降温措施能更好延续降温效果,从而维持或提高运动表现;在降温部位的选择方面,采取不同的降温部位进行降温对运动表现提升的效果有所不同,身体局部降温和体内降温均能提高运动表现,但局部降温措施(躯干降温)效果更好,且更加符合运动员降温策略制定的实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