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癌症发病率和存活率的增加对癌症幸存者的姑息治疗和症状管理提出了迫切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据表明,针灸在减轻癌症患者疼痛强度和减少止痛药使用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针刺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实践指南已被制订,确定了合谷、太冲、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为主穴,辨病辨证结合的取穴方法;以及具体的针刺频率疗程等细节。国际上新发表的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亦证实了针灸的益处:对于接受芳香酶抑制剂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使用针灸可以减少关节疼痛和潮热症状,而且不良事件较少。对于患有慢性肌肉骨骼疼痛的多种癌症患者,电针和耳针均有助于减轻疼痛严重程度,减少止痛药的使用,提高整体生活质量。针刺治疗癌痛的机制复杂而全面,主要涉及神经系统和多种分子通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首个针刺治疗癌痛的科学研究,确定了电针与镇痛药的协同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针刺治疗癌痛的连续研究发现,脊髓和背根神经节的神经免疫相互作用在伤害性传入投射中至关重要。外周背根神经节中,电针可显著增加阿片受体的表达,减轻疼痛,同时参与外周免疫调节。此外,电针可以抑制ATP受体P2X3R的蛋白表达及其向膜的转运,从而减轻外周伤害性敏感性;在脊髓水平,针刺通过神经胶质细胞发挥神经免疫相互作用: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异常激活是导致癌痛的关键机制。另有研究发现,电针可通过降低神经胶质细胞中toll样受体的表达,抑制NRG1/ErbB2信号通路的转导,激活下游信号通路PI3K/Akt,从而减轻白介素介导的疼痛。电针还通过抑制NRG1/ErbB2信号通路的转导,激活下游PI3K/Akt信号通路,降低白细胞介素(IL)-1、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炎症因子的表达,减轻脊髓神经的炎症,最终缓解骨癌引起的疼痛敏感表型。基于针灸治疗癌痛的研究现状,以下的几个关键点值得进一步关注。对于临床研究,应关注针刺对肿瘤相关症状群,如疼痛、睡眠障碍、疲劳和不良情绪等产生的整体效果;可通过结合行为测量如个体期望或生物标记如遗传多态性的研究来确定可能对针灸有较好反应的目标人群。对临床难治的由同一病理机制引起的不同症状,如化疗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所致的疼痛和麻木,应加大临床基础研究的力度。另外,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人体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结果可以为针灸治疗癌痛机制研究提供基础,并弥合临床实践与基础研究之间的差距。
-
单位广东省中医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