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分析大黄鱼来源波罗的海希瓦氏菌中分子伴侣Hfq的功能,本实验对具有强致腐能力的SB-19株中hfq基因进行敲除,并比较了野生株(wide type, WT)和敲除株(knock out, KO)在生长速率、群体感应现象、抗逆境、对灭菌鱼汁的致腐效果差异。结果表明:波罗的海希瓦氏菌SB-19株中存在一个hfq基因,其基因表达水平随着细胞密度的增加而升高;在30 ℃培养条件下,WT株和KO株的生长速率接近,但在4 ℃培养条件下,KO株的生长速率明显迟滞且稳定期的细胞密度较低;WT株与KO株分泌信号分子的能力相近,但KO株却表现出较低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和胞外蛋白酶活性,而且接种KO株的灭菌鱼汁也产生较少的挥发性盐基总氮(TVB-N)和三甲胺(TMA);此外,KO株对盐分、营养、重金属、消毒剂等胁迫条件更为敏感。上述实验表明Hfq参与波罗的海希瓦氏菌SB-19株的多种代谢调控,影响细菌的生长、群体感应、致腐能力、抗逆境能力等,即Hfq是一个全局性的调控因子,整体调节波罗的海希瓦氏菌SB-19株的诸多生理活动。本实验为波罗的海希瓦氏菌的基础生物学研究和海产品中微生物的致腐机制提供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