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硬膜下岩前入路中2种Kawase三角相关骨性解剖标志的定位方法, 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1)选取成人干性颅骨标本16具, 在颅骨上标记弓状隆起最高点(A)、岩尖(P)、岩浅大神经沟最外侧缘点(B)、棘孔最外侧缘点(C)、卵圆孔最外侧缘点(D)、三叉神经压迹最外侧缘点(E)、破裂孔的最外侧缘点(F)及岩骨嵴外侧缘-横窦前缘交汇点(J)。硬膜下岩前入路定位方法a:以A点为参照点, P点、J点连线(PJ)为基线, 过A点作PJ的平行线AP1, 过B、C、D、E、F点做AP1的垂线, 交点为B1、C1、D1、E1、F1。测量AB、AC、AD、AE、AF、BB1、CC1、DD1、EE1、FF1的长度, 利用三角函数计算∠BAP1、∠CAP1、∠DAP1、∠EAP1、∠FAP1的角度。定位方法b:以A点为参照点, AP为基线, 测量AB、AC、AD、AE、AF、AP的长度, 利用三角函数计算∠BAP、∠CAP、∠DAP、∠EAP、∠FAP的角度。(2)选取湿性尸头标本2具, 女1具、男1具, 年龄47岁、61岁。在2具湿性尸头标本分别模拟神经内镜硬膜下岩前入路手术, 术中分别根据2种定位方法在干性颅骨标本上测量的相关角度、线段长度定位B、C、D、E、F点的位置。依据解剖标志点的定位, 在Kawase三角安全范围内显露Kawase三角, 磨出骨窗。观察从悬吊完硬膜至切开Kawase三角硬膜的操作时间, 测量骨窗的大小。观察2种定位方法模拟手术操作中有无损伤或离断岩浅大神经、三叉神经下颌支、岩上窦, 以评估2种定位方法的临床适用性。结果 (1)定位方法a测量的AB、AC、AD、AE、AF、BB1、CC1、DD1、EE1、FF1的长度分别为(11.41±1.22)、(23.99±1.17)、(30.36±1.60)、(22.22±2.95)、(32.08±2.29)、(3.92±0.82)、(10.82±1.53)、(10.88±1.73)、(1.10±1.23)、(2.24±2.10)mm, ∠BAP1、∠CAP1、∠DAP1、∠EAP1、∠FAP1的角度分别为:20.1°±4.0°、26.8°±4.9°、21.0°±4.8°、2.8°±5.0°、4.0°±4.0°。定位方法b测量的AB、AC、AD、AE、AF、AP的长度分别为(11.03±2.36)、(22.11±2.92)、(24.66±3.00)、(19.10±2.94)、(29.46±2.57)、(29.83±3.37)mm, ∠BAP、∠CAP、∠DAP、∠EAP、∠FAP的角度分别为51.0°±12.7°、47.0°±7.6°、40.1°±4.1°、23.9°±5.9°、16.6°±3.0°。(2)2具湿性尸头标本模拟神经内镜硬膜下岩前入路, 均顺利完成解剖标志点的定位, 充分显露Kawase三角安全范围, 完成骨窗磨除。操作过程中无岩浅大神经、三叉神经下颌支、岩上窦及周围神经血管的离断或损伤。方法a, 悬吊完硬膜至切开Kawase三角硬膜的操作时间分别为5 min 48 s、6 min 47 s, 磨出骨窗的大小分别为27.90 mm×41.08 mm、34.24 mm×46.26 mm;方法b, 悬吊完硬膜至切开Kawase三角硬膜的操作时间分别为4 min 7 s、4 min 57 s, 磨出骨窗的大小分别为24.54 mm×33.72 mm、28.14 mm×41.4 mm。结论在神经内镜硬膜下颞下岩前入路手术中, 以弓状隆起最高点为参照点, 以弓状隆起最高点与岩尖连线为基线, 能够精准定位术中Kawase三角的相关骨性结构, 该定位方法更适用于临床手术操作。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