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镁稀土合金由于具有密度小以及优异的导热性和比强度,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及船舶领域。但其化学性质活泼的因素导致其无法直接应用于产品。为提高镁稀土合金的耐蚀性,对镁稀土合金采用热处理的方法,通过改变热处理的温度及时间,来探究不同热处理制度下镁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铸态镁稀土合金中在镁基体晶界附近存在着Mg-Gd-Y和Mg-Gd析出相,腐蚀优先在Mg-Gd-Y相周围发生,其腐蚀产物聚集在该相周围,粒径约1~10μm;经过520℃热处理10 h后,合金表面Mg-Gd-Y相逐渐溶解并在基体中形成过饱和固溶体,腐蚀优先在基体表面发生,其腐蚀产物粒径较一次退火时有所减小;经过二次热处理63 h后,Mg-Gd-Y相晶界附近的固溶体粒径进一步减小,且分布密度增加,其腐蚀产物为稳定的Mg-Zr化合物。随着热处理时间的增加,固溶体粒径逐渐增大,且分布密度有上升的趋势,在此状态下腐蚀坑孔洞直径达最小值。失重实验表明铸态合金的腐蚀速率最大,随着热处理时间的增加,合金的腐蚀速率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极化曲线测试表明铸态镁合金腐蚀倾向最低,随着热处理温度和时间的增加,镁合金的腐蚀倾向逐渐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