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基于“瘀去-新生-骨合”理念分期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OVCF)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 plasty, PVP)后患者的临床观察。方法 选取2021年2月—2022年9月期间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OVCF患者7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7例。两组患者均接受PVP,术后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在常规干预基础上基于“瘀去-新生-骨合”理论给予中医分期治疗。分别于术后3 d、术后1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 VAS)与腰椎功能(Oswestry Dability Index, ODI)、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TNF-α)、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水平、血液流变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电泳时间、血浆比黏度、全血比黏度、纤维蛋白原)、椎体后凸角、前缘高度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术后,两组患者VAS、ODI评分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VAS、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同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炎性因子TNF-α、IL-6、PGE2水平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炎性因子TNF-α、IL-6、PGE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同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红细胞压积、红细胞电泳时间、血浆比黏度、全血比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红细胞压积、红细胞电泳时间、血浆比黏度、全血比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同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椎体后凸角较术前缩小、前缘高度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41%(2/37)低于对照组21.62%(8/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瘀去-新生-骨合”理论采取中医分期疗法对OVCF患者实施干预,可恢复椎体高度与后凸角,改善腰椎功能,减轻疼痛程度,调节血液流变学与炎性反应,且具有安全性。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