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分析基于康复平台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对双相障碍(BD)缓解期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研究,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2021年7—8月在北京市西城区社区卫生中心就诊的91例BD缓解期患者, 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试验组(46例)和对照组(45例)。收集两组基线资料, 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社区电话随访, 试验组在此基础上以微信订阅号形式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包括BD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推送(2次/周)和疾病自我管理(每日记录情绪、睡眠、服药、运动情况及感恩日记), 两组干预时间均为6个月。干预过程中, 试验组1例患者因精神疾病加重入院而终止试验, 最终共90例患者纳入研究。分别于基线、干预3个月和6个月后评估两组患者药物依从性评价量表(MAR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杨氏躁狂状态评定量表(YMRS)、Link贬低-歧视感知量表(PDD)得分, 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差异, 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干预前后MARS、HAMD、YMRS、PDD评分差异, 分析基于康复平台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对BD缓解期患者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6个月后, 试验组MAR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8.47±1.75)分比(7.47±1.85)分], 且显著高于基线[(7.36±2.13)分]及干预3个月后[(8.04±1.68)分](均P<0.05)。试验组YMRS、PDD评分在干预3个月和6个月后均显著低于基线[YMRS, 2.0(1.0, 4.0)分、2.0(0, 3.0)分比3.0(1.0, 5.5)分;PDD, (31.18±4.65)分、(30.13±4.76)分比(32.51±4.51)分](均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YMRS、PDD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干预前后HAMD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和社区管理基础上联合基于康复平台的心理健康教育可显著提高BD缓解期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并改善其躁狂症状, 降低病耻感。
-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