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农村贫困程度的变化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动态、客观地监测农村贫困的时空变化对国家扶贫工作十分重要。[方法]利用OMSP/OLS夜光数据集构建的ALI(平均灯光指数)与社会经济数据构建的IPI(综合贫困指数)建立关系,进而估算贵州省县(区)域2003—2018年间综合贫困指数,分析农村贫困的时空格局演变。[结果](1)ALI与IPI建立模型估算的IPI与真实的IPI拟合程度较好,R2超过了0.86,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科学性;(2)贵州省各县(区)域IPI指数的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在2003年至2018年间来两者都有所增长,增长幅度分别为19.21%和2.38%,表明农村贫困度差异在逐渐增大。但贫困程度极高的县(区)域程下降趋势,由2003年的65个减少到了2018年的37个;(3)标准差椭圆分析表明贵州农村贫困程度整体呈现“东北-西南”的空间分布格局,椭圆覆盖面积和贫困化重心变化不大;(4)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显示,贵州各县(区)域农村贫困程度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并存在较强的空间聚集现象;(5)由空间变差函数分析可知,贵州农村的贫困程度表现出较强烈的空间关联性和组织性,贫困程度的结构空间分异引起的贫困程度空间关联作用范围呈缩小的趋势,且由随机性因素引起的空间异质性呈下降趋势。[结论]夜间灯光遥感能一定程度上反映贵州的县(区)域农村贫困化程度,能够较客观的反映贫困变化。2003—2018年间贵州省农村贫困程度高的区域持续减少,减贫效果显著。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