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来,中国作为国际上新晋的“援助者”受到了广泛关注。采用2000—2014年中国对非洲53个国家提供援助的跨国面板数据,从对非投资和经济距离视角尝试分析中国对非援助分配的实际流向。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非援助在首先考虑了受援国是否坚持一个中国基本原则之后,一方面立足长远照顾了经济距离较远的远亲关系,这种“舍近求远”的援助范式与中国式“工业强国”脱贫发展理念同源,体现了援助的帮扶本质。另一方面兼顾当前利益强化了经济距离较近的近邻关系,有助于获取本国投资收益,实现中非双方合作共赢。这种现象在官方援助、以发展为目的的援助和直接拨款的援助上表现得更为明显。细分行业看,中国的援助主要流向与中国基础设施行业间经济距离较小、制造业间经济距离较大的国家和地区。机制分析表明,对非投资通过改善受援国的发展潜力、发展风险以及发展基础等渠道显著影响中国对非援助的分配。中国援助分配偏好的规范选择和理性驱动双重属性使得这种新兴的国际开发合作范式更有利于中非各国发展的“友好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