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心脏病发病机制的新观点

作者:张运; 陈文强
来源: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4, 42(02): 94-97.
DOI:10.3760/cma.j.issn.0253-3758.2014.02.003

摘要

<正>1974年,Gould和Lipscomb首次报道,当犬冠状动脉(冠脉)直径狭窄>80%时,血流量才会显著下降,而预先使用小动脉扩张剂使冠脉血流量充分增大后再行结扎,冠脉直径狭窄>50%时血流量已显著下降[1]。这一实验产生了冠脉血流储备的概念,并迅速转化为临床概念:冠脉直径狭窄≥50%为血液动力学意义的狭窄,≥85%为临界狭窄,后者又很快演绎为缺血性狭窄的概念[2]。近40年来,临床心脏病学家们普遍认为:阻塞性冠脉狭窄是慢性稳

  • 单位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