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早期电影研究从1990年代初开始风行,已经成为欧美电影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让科技创新、视觉文化与都市现代性并行进入电影史的视域,丰富了原先以文本细读为主流的电影学界的学术成果。本文继续笔者对早期电影研究的追踪,重点在探索近年研究中强调的"媒介考古学"的方法论问题。笔者的《阅读早期电影理论:集体感官机制与白话现代主义》(2005)聚焦汉森的电影理论与张真的上海电影文化史重构,后续的《再读早期电影理论:追寻都市现代性的感官体验》(2008)回溯克拉考尔和本雅明等人的现代性文化理论和现代都市文化的视觉转向。12年之后,笔者三读早期电影理论,追踪作为早期电影研究最新发展的媒介考古学的"器件"转向,一方面以包卫红等人的新作为例,思考器件转向与情动在中国早期电影研究的呈现,另一方面以默片时代的卓别林的动作喜剧《城市之光》为例证,探求电影的情动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