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评估内固定结合伤椎骨水泥增强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稳定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通过上海中医药大学收集6具老年胸腰段(T11~L3)脊柱标本,用于制备L1椎体爆裂骨折模型。然后按照完整状态(空白组)、骨折状态(骨折组)、6钉内固定状态(6钉组)、6钉内固定结合伤椎骨水泥增强状态(6钉+骨水泥组)、4钉内固定结合伤椎骨水泥增强状态(4钉+骨水泥组)的顺序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各组标本在不同阶段分别完成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轴向加压测试,CCD摄像机采集标本形变图像,基于Image J软件,采用数字标记点质心跟踪法测量冠状面上T12的垂直位移来反映固定节段的刚度,并进行比较。结果在轴向加压、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加载模式下,骨折组的标本刚度均显著低于空白组、6钉组、4钉+骨水泥组、6钉+骨水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后伸、左右侧屈加载模式下,6钉组的标本刚度高于空白组,在轴向加压和前屈加载模式下,6钉组的标本刚度低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轴向加压、后伸、左右侧屈加载模式下,4钉+骨水泥组与6钉+骨水泥组的标本刚度高于空白组和6钉组,且6钉+骨水泥组高于4钉+骨水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前屈加载模式下,4钉+骨水泥组的标本刚度低于空白组但高于6钉组,6钉+骨水泥组高于空白组和6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三种固定方式均能达到固定节段的稳定,但6钉内固定结合伤椎骨水泥增强的手术方式稳定性最强,生物力学性能最佳。
-
单位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 上海市长宁区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健康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