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研究高度近视眼黄斑中心凹在不同后巩膜形态的分布。方法:收集2016-05/2018-02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高度近视患者126例207眼,按照Curtin的后巩膜形态分类方法分为三组:A组为Ⅰ和Ⅱ型后巩膜形态眼,B组为Ⅲ型后巩膜形态眼,C组为Ⅶ、Ⅸ、Ⅹ型后巩膜形态眼。将眼底后极部区域分为1、2、3区域。测量中心凹至通过视盘中心垂直线的水平距离(HDFCO)、中心凹至通过视盘中心水平线的垂直距离(VDFCO)和视力。研究在高度近视不同后巩膜形态中心凹位置的分布。结果:在后极部1区,3眼(1.5%)均来自A组。在后极部2区,117眼(56.5%)来自A组,15眼(7.2%)来自B组,13眼(6.3%)来自C组。三组HDFCO分别为5 037±507、4 771±509、5 585±773μm(F=8.38,P<0.01)。三组VDFCO分别为615±297、643±322、504±363(F=0.87,P=0.41)。在后极部3区,43眼(20.7%)来自A组,7眼(3.4%)来自B组,9眼(4.4%)来自C组。三组HDFCO分别为5 048±683、4 444±540、5 293±840(F=3.13,P=0.05)。三组VDFCO分别为1 385±484、1 225±201、1 664±318μm (F=2.18,P=0.12)。中心凹位于2区和3区的高度近视眼平均最佳矫正视力(LogMAR)分别为4.87±0.22和4.77±0.27(t=-1.55,P=0.12)。结论:高度近视眼黄斑中心凹位置在不同后巩膜形态中发生轻微变化,对最佳矫正视力无影响。
-
单位南昌眼科医院; 修水县第一人民医院;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南昌市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