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创伤是全球45岁以下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1]。据WHO报道, 2018年有135万人死于道路交通伤害, 创伤是5~29岁人群个体死亡的首要原因[2]。预计到2030年, 创伤将上升至全球第3位致残原因。致死性出血和失血性休克占创伤24 h内死亡的70%以上, 不能及时有效的控制出血是可救治性创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是创伤急救面临的核心问题和主要挑战[3,4]。创伤性活动性出血是指机体受创伤作用后, 较大的血管破裂, 血液不停地从损伤血管流出, 若不及时采取止血措施, 患者常因失血过多而危及生命[5]。针对创伤活动性出血导致的失血性休克, 高效出血控制、允许性低压复苏、延迟黄金救治时间窗等新的理念和技术的提出可有效的控制出血, 降低患者的病死率[6,7,8]。在临床工作中发现, 医护人员对于创伤活动性出血患者的急救存在止血药物使用时间、止血带使用绑定部位、止血带加压压力及时间等疑惑, 影响患者的紧急处理。本研究以澳大利亚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循证卫生保健模式为理论框架, 本院自2022年3月至9月在急诊抢救室开展基于证据的质量审查项目, 旨在促进急诊成人创伤活动性出血患者止血措施最佳证据的转化, 建立急诊成人创伤活动性出血患者止血标准, 提高急诊医护人员对创伤活动性出血患者的评估和规范管理能力, 提高止血效率及止血措施执行依从性, 减少急诊停留时间, 减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改善患者的预后。
-
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