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县城是当前近地城镇化的主要载体,县城开发建设正在改变县城密度,重塑县城空间形态。密度是宜居性特征的重要指标,但受制于数据的缺乏,县城建筑密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尚不清晰。基于此,文章利用Mask R-CNN深度学习框架,识别了广东省除县级市外37个农业县县城的建筑轮廓,并通过划分县城的新区与旧区,探究县城新旧区建筑密度特征,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区域层面看,粤东、粤西地区的县城建筑密度高于粤北、珠三角地区;从县城层面看,县城新区的建筑密度普遍低于旧区的建筑密度。在影响因素方面,地形是影响县城建筑密度区域分异的主要因素,区域地形越复杂,建设受地形分割越严重,其建筑趋于分散,建筑密度因此越低。然而,地形仅对因山就势的旧县城的建筑密度有显著作用,对新区建筑密度则不存在显著影响。这主要是源于新区往往通过工业化技术手段进行土地平整,进而能够突破地形限制并开发建设高层小区住宅。县城的历史传承、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等具有独特的发展规律。在当前新一轮的县城开发建设过程中,应尊重县城历史的建筑密度基础,保护传统建设肌理,制定合理的空间规划与建设安排,实现县城宜居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