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非特异性室内阻滞的临床特征及其发生机制。方法选取非特异性室内阻滞患者28例作为观察组(A组),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1(B组)、完全性右束支阻滞患者62例作为对照组2(C组),观察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心功能、心电图及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心脏超声心动图结果的特征表现。结果 NYHA心功能≥Ⅲ级、QRS波时限及≥4种室性早搏(室早)、≥2种特宽型室早和Lown法分级≥4B的室早患者的例数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QRS波时限比较,B组与A、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4种室早的例数3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2种特宽型室早的例数比较,A组与B、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 Lown法分级≥4B的室早例数A、B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左室射血分数、左室内径、左室壁运动异常例数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A、B组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非特异性室内阻滞患者的心功能较单纯束支阻滞患者更差,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概率更高,因此有效鉴别非特异性室内阻滞与一般束支阻滞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