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作者:王婷; 舒江平; 顾钰峰; 李艳清; 杨拓; 徐洲锋; 向建英; 张宪春*; 严岳鸿*
来源:生物多样性, 2022, 30(07): 45-72.

摘要

石松类和蕨类植物是维管植物的第二大类群,其起源可追溯到4亿年前。在被子植物出现之前,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在古地球生态系统中占主导地位,其重要性一直延续到现在。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研究就令世界瞩目,尤其是2017年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在中国深圳召开后的5年时间里,中国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研究更是面向世界、走向国际,研究更为广泛的科学问题,在物种多样性、保护、系统演化和生态适应性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进展。2017–2022年,多个中国研究团队利用多组学数据构建了世界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科级水平的生命之树并提出了关键性状孢子囊环带演化的新模式;解决了石松类和蕨类植物中目级、科级、属级和种级众多关键的系统分类学等问题,发表了106个新分类群;开展了大量的植物区系调查和研究,出版了6部中国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多样性专著和1部世界性专著;对65种国家重点保护的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进行了迁地保护,同时实现了桫椤科、水蕨属(Ceratopteris)、观音座莲属(Angiopteris)和鹿角蕨(Platycerium wallichii)等重点保护类群的孢子繁殖;在系统发育框架下,研究了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生态修复功能和生态适应性演化。通过对2017–2022年研究成果的总结和思考,本文对未来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1)提高中国寡型科属以及世界性大科大属的关注力度;(2)加强西藏、四川等薄弱地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调查研究,并结合新技术,如DNA条形码等以提高区系调查中物种鉴别的效率和准确性;(3)运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厘清各科、属、种间系统关系的同时,还应加强系统和生态适应性演化之间的协同研究;(4)关注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系统位置作为陆生维管植物演化起点的共性科学问题;(5)加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系统分类学与生态学、植物化学、保护生物学等学科间交叉合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