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河湟是多民族走廊。清代正是其由“多元”走向“一体”、由“华夏边疆”走向“王朝腹地”的转型阶段。清王朝秉持统一与特殊、控制与自治、分立与制衡、抚驭与武力相结合的治理思想,构筑多重乡村权力网络,建立强有力的基层军事系统并采取征收赋税、利用宗教、推行儒学等措施,形成了一套全方位、系统化的乡村治理模式,大大加强了对河湟乡村的管控,标志着其乡村治理进入一个“新阶段”,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具有重要意义。清代河湟乡村治理对象的多样性造就了治理模式的多重性,而清王朝既扶持又打压的治理方略更加剧了河湟地区乡村治理的复杂性——既非常重视对乡村社会传统权威的整合与利用,又心存戒备,唯恐其权力过大而影响中央对乡村社会的控制。于是这里既有乡约、保甲,又有土司、千户,还有喇嘛、阿訇,形成了多中心主体权威,构建起复合型治理结构。这种“复合”的核心是多种权威的“和谐共生、协同配合”,以此取得“相得益彰、长治久安”的效果。清代河湟乡村治理打破了河湟地区因基层社会权力世袭和固化而导致的“二元制”社会结构,王朝国家的权力可以深入乡村,实现了由“间接统治”向“直接管理”的飞跃,对加强国家认同与社会整合有积极意义,推动了“多元一体”中国的巩固和发展。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