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语言是民族身份的重要象征,往往和特定的民族相联系,民族语言的凝聚力能引导民族意识的觉醒,在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语言民族主义缘起于欧洲中世纪晚期,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期,真正意义上的近代语言民族主义在德国形成,并逐渐传播到了南亚地区,成为孟加拉民族解放运动的指导思想。巴基斯坦独立后,东翼孟加拉人被边缘化。1947~1956年,为争取政治权利和经济发展,孟加拉精英选择以母语为纽带增进民众的内聚力,发起了一场以语言保护为先导的民族主义运动。在此过程中,孟加拉语言民族主义的政治功效逐渐凸显,为构建统一的民族和国家认同奠定了基础。在语言民族主义的促生下,东西两翼的矛盾被彻底激化,1971年孟加拉国独立战争爆发,战争历时9个月,在印度大规模的军事干预下,东翼孟加拉人获得了独立。孟加拉人的独立运动缘起于语言民族主义,属于"分裂型"语言民族主义的分类,是巴基斯坦独立初期政策偏失的产物。孟加拉语言民族主义运动以母语运动的形式为特点,旨在谋求政治独立。对于多民族和多语言国家而言,语言政策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族际关系的和谐和统一民族国家的构建。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