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诗现代化进程中的“诗人”形象

作者:李蓉
来源: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45(04): 45-55.
DOI:10.13451/j.cnki.shanxi.univ(phil.soc.).2022.04.006

摘要

在新诗现代化进程中,诗人及其形象始终与不同时期的写作观念和实践联系在一起。在新诗发生的最初十年间,由于浪漫主义和“主情论”的影响,诗人的形象与诗歌形成了直接的对应关系,“诗”就是“人”。这一特点在后来政治化的诗歌中进一步发展并延续,诗人成为时代的代言人。而在20世纪80年代“归来的诗”“朦胧诗”和“第三代”诗歌中,诗人的形象也同样凸显。如果说上述特征都指向新诗中“诗人形象”凸显的传统,那么在此之外,新诗还存在另一个隐匿自我的传统:在西方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的影响下,新诗对浪漫派诗人扮演的角色进行了修正,将诗人自身的情感、经验与诗歌中的抒情主体进行了分离,将“诗”和“人”进行了分离,诗人是语言的“手艺人”,诗人的形象只能隐匿在文本深处。90年代以后,随着诗歌的边缘化,“诗人”更成了一种语言现象,诗人自身还需要找到沟通语言和现实的桥梁,新的“诗人”形象也由此而建构。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