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节律紊乱对心肌梗死后血小板生成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

作者:谌虎; 周慧鑫; 王宇虹; 陈华强; 刘承哲; 刘旨浩; 于中洋; 矫鹂莹; 余锂镭*
来源: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 42(03): 382-386.
DOI:10.14188/j.1671-8852.2019.0961

摘要

目的:探究昼夜节律紊乱对大鼠心肌梗死(MI)后血小板生成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方法: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随机分为MI组(n=5)、MI+昼夜节律紊乱组(n=5)、对照组(n=5)。于术前及术后干预第3、5、7天测定大鼠全血中血小板、单核细胞数量;取右股骨骨髓行HE染色,统计骨髓巨核细胞个数,并用ELISA法检测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I组血小板水平于第5天、第7天显著升高(P<0.05),而MI+昼夜节律紊乱组血小板水平第3、5、7天显著高于MI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第7天MI组和MI+昼夜节律紊乱组的巨核细胞、单核细胞均增加(P<0.05),且MI+昼夜节律紊乱组巨核细胞、单核细胞计数显著大于MI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MI组和MI+昼夜节律紊乱组血浆NE浓度均显著升高,且MI+昼夜节律紊乱组NE浓度显著高于MI组(P<0.05)。结论:昼夜节律紊乱可显著促进MI后血小板的生成,其潜在机制可能与进一步增强MI后交感神经活性从而导致骨髓中巨核细胞大量增殖相关。此外,MI后昼夜节律紊乱导致血小板、单核细胞的增加,可进一步恶化心脏炎症反应,促进心肌损伤。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