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优化设问:变"泛泛而谈"为"有的放矢"笔者一次执教三年级区级公开课《放飞蜻蜓》,备课中设计的是这样一个学习主问题:"在陶行知和孩子们谈论蜻蜓的整个过程中,哪些地方吸引了你?"在试教的课堂上问题一经抛出,课堂上顿时热闹非凡,学生发言争先恐后……粗一看去,课堂上气氛热烈,但是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这只是表面热闹,其实学生在语言思维上并没有显著提升。课后,听课专家一语中的:整节课是散的,用毫无目标性的问题让学生回答,而且怎样回答似乎都是对的,有点像"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是的,这样目标不清晰,缺少思维质量的问题,撒下去收获的只能是泛泛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