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回顾性分析经球囊扩张管侧管通气法用于无气管造口的全身麻醉患儿行气道扩张术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9年12月—2020年6月在上海市儿童医院择期或急诊行支撑喉镜下气道球囊扩张术的19例中度获得性声门下狭窄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有无气管造口分为气管造口组(11例)和无气管造口组(8例)。无气管造口组在给予常规气管插管麻醉后,应用与球囊扩张管侧管相连的气管导管控制通气;气管造口组则通过气管造口管理呼吸。记录两组患儿麻醉诱导前(T1)、球囊扩张导管置入前(T2)、球囊扩张导管扩张中(T3)、球囊扩张后恢复正常通气时(T4)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平均动脉压(MAP)、经皮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和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EtCO2)。记录术中、术后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喉痉挛、支气管痉挛、术后苏醒延迟、再次气管插管或需留置气管导管)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间患儿各时间点心率、MAP、SpO2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儿各时间点间心率、MAP、SpO2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间T1、T2时间点EtCO2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无气管造口组T3时间点EtCO2显著低于气管造口组同时间点(P<0.05),T4时间点EtCO2显著高于气管造口组同时间点(P<0.05)。气管造口组各时间点间EtCO2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无气管造口组T3时间点的EtCO2显著低于同组T1、T2时间点(P值均<0.05),T4时间点的EtCO2显著高于同组T1、T2时间点(P值均<0.05)。两组均无1例患儿发生喉、支气管痉挛和苏醒延迟,无气管造口组患儿无1例需再次行气管插管或留置气管导管。结论 无气管造口的患儿在行气道球囊扩张术中,球囊扩张管的侧管可安全、有效地对无自主呼吸患儿进行全身麻醉下的控制通气。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