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总结中药汤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分析药学干预对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018年10月~2021年6月采用中药汤剂治疗的患者展开研究,选取33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中2018年10月~2019年12月接受治疗的164例患者纳入对照组,首先记录患者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根据具体原因,结合实际情况和中药汤剂应用现状制定药学干预措施,并将一系列干预措施应用于2020年1月~2021年6月接受治疗的172例观察组患者,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不良反应发生的具体表现及累及系统-器官,以此分析药学干预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23%低于对照组15.24%(P <0.05)。在累及系统-器官方面,观察组皮肤占比22.22%、消化系统占比44.44%、神经系统占比11.11%、呼吸系统占比11.11%、血液系统占比11.11%,与对照组皮肤占比16.00%、消化系统占比36.00%、神经系统占比12.00%、呼吸系统占比20.00%和血液系统占比16.00%相比整体无明显区别(P> 0.05)。合计34例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中,38.28%为消化系统症状、17.65%是皮肤和呼吸系统症状、14.71%为血液系统症状、11.76%为神经系统症状。究其发生原因显示29.41%为药物因素、17.65%为用药剂量较大、14.71%为药物制备方式不当和疗程过长、11.76%为用法不当、5.88%为药物配伍不当、2.94%为个体差异和误服误用。结论 中药汤剂的不良反应主要累及患者的消化系统、皮肤、呼吸系统、血液系统和神经系统,与药物因素、用药剂量较大、制备方式不当、治疗疗程过长、用法不当、药物配伍不当、个体差异和误服误用等原因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加强药学干预可以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最大限度的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
单位汕头市潮阳区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