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无论是1938年“中制”版《八百壮士》对抗战现实的迅速反应,还是1976年台湾“中影”版《八百壮士》中妄图重塑政治认同的最后挣扎,抑或是2020年《八佰》在和平年代对战争中个体生命价值的深入探讨,相同的故事在不同语境下呈现出不尽相同的艺术表达,深刻诠释了历史影像的双重属性下历史真相与艺术表达之间“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有机联系,也为当下影像史学视域下电影史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