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在中原陶瓷文化大家庭中,发源于河南巩义窑和焦作修武窑的绞胎瓷有着迥异于常态的胎色装饰语言。绞胎瓷以胎骨装饰为特色,重在利用多色矿土相绞来塑造胎骨的纹理,制坯与装饰同时进行,追求由内及表的变化,纹由胎生、胎中求变、变化无穷,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深厚的文化价值,在中国传统陶瓷装饰工艺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一般认为,绞胎瓷创烧于文化开放多元的唐代,兴盛于中国传统陶瓷美学顶峰的宋代,“靖康之变”后伴随中央政权与消费主体南迁,绞胎工艺逐渐消落,至清代技艺失传。20世纪40年代初,随着日本陶瓷考古成果《北宋修武窑》的发表,绞胎瓷这一千年陶瓷名品终于浮出历史的水面,引起海内外陶瓷界的高度关注。几十年来,国内不少陶艺家和陶瓷企业投身绞胎瓷的创作和生产,工艺技术已经与国际水平不相上下,但绞胎瓷作品的艺术表现层面却差强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