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主要是建立在群体本位的基础上的,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个体人生形态在文学中的价值,只有从人的"共性"中脱离开来才能还原文学的私人性与人的真实性。"五四"之后,中国走向现代社会,人的个体价值逐渐"浮出历史地表",人生形态成为理解文学价值的重要依据,人生形态视域下的文学解读成为了重新审视生命意义的重要途径。以文学文本为载体,对青年进行人生价值观的教育,使之自觉把各种生命本质与社会表象联结起来,并直接指向了现世的人生意义,从而决定了他的人生取向,是文学教育应用性的直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