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鉴定引起鸢尾(Iris tectorum)炭疽病的病原,测定其生物学特性,为该病害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从北京、河北、山东等地采集鸢尾炭疽病叶片标本并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通过菌丝块有伤接种离体鸢尾叶片验证分离菌株的致病性,根据形态学结合多基因联合分子系统学分析(ITS-gapdh-chs-1-act-tub2)进行分离菌株种类鉴定,最后对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自北京、河北、山东等地采集的鸢尾病叶上分离得到53株刺盘孢菌株,采用菌株CFCC 57 497、CFCC 57 498和CFCC 57 499有伤接种鸢尾叶片3 d后,在叶片上表现出黄褐色病斑,再分离得到的病原菌与原接种病原菌相同。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和白蜡树刺盘孢(Colletotrichum spaethianum)聚集在一支;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菌株分生孢子单胞,较直或者弯曲,无色,18–24.5×4–5.3μm;附着胞褐色,形状不规则,7–11×5–8μm,符合白蜡树刺盘孢的基本特征。因此确定引起鸢尾炭疽病的病原菌为白蜡树刺盘孢。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pH值为5~7,碳源为蔗糖,氮源为牛肉浸粉。【结论】研究揭示了鸢尾炭疽病的病原真菌为白蜡树刺盘孢,其菌丝生长会受到温度、pH值、碳源和氮源等多种因素影响,这是由白蜡树刺盘孢导致鸢尾炭疽病的初次报道,为病害防治提供重要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