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究早期拔管改无创机械通气策略对儿童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疗效果,及其替代传统方式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将2019年1月–2010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童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月~14岁急性呼吸衰竭患儿102例,随机分为治疗1组(n=55)、治疗2组(n=47);并将研究开始前一年内相同病情患儿53例设为对照组。两个治疗组均先拔管再撤机:治疗1组达到有创-无创切换标准时拔出气管导管使用无创BiPAP进行呼吸支持,治疗2组拔管后使用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high-flow nasal cannula, HFNC)进行呼吸支持;对照组(拔管、撤机同时进行)采用渐进式撤机方法。主要比较气管插管期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从入组开始评估两组的死亡率;比较治疗组拔管时及对照组拔管撤机时压力支持水平PC above PEEP、气管插管时间、序贯时间(仅2个治疗组间)、撤机失败率,喉头水肿及鼻部压疮发生率。结果 本研究以婴儿(93例,60%)、幼儿(31例,20%)为主,155例患儿中,男性占82例(53%);各组患儿年龄分布及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儿气管插管前各临床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治疗组拔管时PC above PEEP高于对照组,且治疗1组高于治疗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治疗组的气管插管时间较对照组短,且治疗1组短于治疗2组(P<0.05);治疗2组序贯时间短于治疗1组(P<0.05)。两治疗组拔管失败率以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治疗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组鼻部压疮发生率较其他两组高(P<0.05)。治疗组1死亡1例,治疗组2和对照组均无死亡病例,3组间拔管后喉头水肿发生率及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期拔管改无创机械通气,患儿耐受良好,可作为急性呼吸衰竭患儿的一种有效撤机方式在临床推广使用。
-
单位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