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髋关节终末期受累髋臼内陷临床特征和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张亮; 李宏超; 张浩天; 边涛; 刘伟; 周一新*
来源: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2, 15(08): 619-625.
DOI:10.3969/j.issn.2095-9958.2022.08.10

摘要

目的:评估合并终末期髋关节受累的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髋臼内陷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评估入院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RA患者,通过查询人工关节登记中心的电子数据库和线上问卷形式收集人口学参数、临床参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参数。通过术前骨盆正位X线片,依据Sotello-Garza和Charnley提出的标准,评估是否合并髋臼内陷。比较髋臼内陷组和非髋臼内陷组上述各参数的差异,并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髋臼内陷相关因素风险比(OR)和95%置信区间(CI)。结果:共178例(204髋)纳入本研究,50髋(24.5%)符合髋臼内陷诊断标准,其中1级35髋(17.2%),2级15髋(7.4%)。髋臼内陷组发病年龄45.0(39.8,50.0)岁,手术年龄58.5(53.8,65.0)岁,显著高于非髋臼内陷组的发病年龄37.0(23.5,47.5)岁和手术年龄53.0(39.5,63.0)岁(P=0.003,0.005)。术前传统合成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物(cs DMARDs)使用率为38.0%,生物型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物(b DMARDs)+靶向合成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物(ts DMARDs)的使用率为4.0%,显著低于非髋臼内陷组的57.1%和18.8%(P=0.019,0.011)。髋臼内陷组红细胞沉降率为43.0(27.0,77.0)mm/1h,血小板计数水平为289.0(223.0,378.8)×109/L,显著高于非髋臼内陷组红细胞沉降率33.0(15.5,54.5)mm/1h和血小板计数水平247.0(207.0,310.0)×109/L(P=0.003,0.011)。髋臼内陷组颈干角(NSA)为134.5°±8.6°,显著低于非髋臼内陷组的139.4°±9.3°(P=0.001)。髋臼内陷组外侧缘中心角(CEA)为59.8°±14.9°,显著高于非髋臼内陷组的46.6°±17.8°(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髋臼内陷相关的显著性因素包括NSA(OR=0.948,P=0.015)和CEA(OR=1.044,P<0.001)。结论:髋臼内陷是RA终末期髋关节受累病例的一种常见的影像学表现,并与疾病活动度和抗风湿药物的使用存在一定关联性。髋臼内陷的存在将不可避免地对后续THA手术重建造成诸多技术挑战,关节外科医师务必在术前完善相关应对措施。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