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分析内镜黏膜下肿物挖除术(ESE)和隧道法内镜黏膜下肿物切除术(STER)治疗食管胃结合部(EGJ)黏膜下肿瘤(SMTs)的疗效,以及发生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该院收治的EGJ SMTs患者80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ESE组和STER组,按照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为无并发症组和并发症组。观察各组患者切除病变时间、金属夹缝合创面时间、手术时间、肿瘤大小、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等手术指标。比较各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别于术后3、6和12个月进行随访,观察患者创面愈合情况,分析有无残留病变和复发情况。收集各组患者年龄、2型糖尿病、慢性肺病、手术时间、肿瘤大小和肿瘤病理性质等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生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 ESE组切除病变时间短于STER组,金属夹缝合创面时间长于STE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其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肿瘤大小患者中,ESE组切除病变时间短于STER组,金属夹缝合创面时间长于STE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其他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2个月复查胃镜,患者手术创面愈合情况良好,未发现残留病变和复发情况。并发症组年龄明显大于无并发症组,手术操作时间长于无并发症组,肿瘤大小明显大于无并发症组,2型糖尿病和慢性肺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无并发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2型糖尿病、慢性肺病、手术时间和肿瘤大小是发生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论 ESE和STER治疗EGJ SMTs安全、有效。年龄、2型糖尿病、慢性肺病、手术时间和肿瘤大小是发生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早期给予针对性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 单位
    衢州市人民医院; 衢州市柯城区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