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蛙》中人物多以身体的某个部位命名,这类涉身性人名反映了汉语乃至人类语言通过涉身性完成隐喻的认知规律。在《蛙》的语境以及由其叙述的特定时空情境内,涉身性人名被赋予内涵的基本条件是人们以自我身体的认知结果为原型,在语词符号的使用价值基础上通过源域、目标域初始的任意性关系实现隐喻映射。涉身性人名的隐喻机制在于:第一,原型映射。语言使用者以身体作为原型,以此原型作源域映射目标域。第二,相似映射。身体原型的生理特性、功能与人的社会价值、意义具有相似性关联。第三,符码转换。基于涉身性的人名一旦约定,其能指与所指即会被压缩成"能指",与新的所指结合,由个体意义的人名转换成具有社会意义的普通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