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心理状况及心理干预效果

作者:钱俊; 张波婷; 邱伟芬; 蒋忠亮; 董兴齐; 李惠琴*
来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1, 29(01): 101-104.
DOI:10.13342/j.cnki.cjhp.2021.01.018

摘要

目的:通过心理状况调查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住院患者的心理状况及干预效果。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心理状况评定,并采用支持性及认知行为疗法进行干预。结果:急性期治疗SCL-90评分,抑郁、敌对、恐怖、躯体化、强迫、焦虑、精神病性在治疗后有明显改善,治疗前、后比较(t=3.77,2.82,3.10,2.37,2.46,2.16,2.42;P<0.05)。恢复期观察第一周后和出院后一周内SCL-90评分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其他因子比较均减轻(t=3.54,3.58,2.93,3.09,2.81,3.65;P<0.01)。常住湖北与非常住湖北患者两个阶段SCL-90评分比较,非常住湖北患者躯体化、焦虑、抑郁因子分高于常住湖北患者(t=3.22,3.43,3.76,3.57,3.59,3.91;P<0.01)。患者急性期治疗前、后及恢复期观察第一周后和出院后一周内SDS、SAS自评量表的评分比较显著降低(t=7.39,4.56,14.21,4.3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疾病严重程度(OR=1.412,95%CI=0.523~4.221)、痰核酸检测结果(OR=1.698,95%CI=0.672~4.156)及居住地(OR=1.425,95%CI=0.589~4.435)为患者产生焦虑情绪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患者的情绪变化会影响躯体疾病的治疗和预后,也可能会让患者出现与疾病症状不相符的躯体表现。在疾病治疗初期同步开始心理干预,在两个阶段制定不同的干预计划对疾病的康复起到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