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弃养、侮辱、控告、虐待甚至谋杀祖父母、父母,是宋代社会较为常见的不孝行为。南宋名儒真德秀在处理、应对不孝行为时,除诉诸法律手段外,更多地运用劝谕、奖励孝行的方式。借助劝谕榜文,向民众传布孝养思想,是真德秀推行教化、砥砺风俗的重要手段。通过榜文的发布,使"孝"这一道德准则从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行为,进入民众的日常生活,内化为一种观念、习惯。真德秀对割肉疗亲行为的奖励,更多的是基于对民间不孝现象的不满,希望通过扬"善"抑制不孝行为的发生,但并无法感化不孝子孙,反而使民众的孝养行为趋于异化。